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

FB舊note(3) -- 絕望了! 我對對動漫心存偏見的世界絕望了! -- "漫畫 弱化的思想?" from中時晚報

Sunday, December 21, 2008 at 12:06am | Edit Note | Delete
中時晚報 桑品載

台北國際書展出現漫畫書獨沽一味的現象,令人洩氣。喜歡漫畫書的若為國中、小生倒還罷了,偏偏瘋狂排隊以圖求得漫畫書作者簽個名字的有不少是大學生。當電
視、電腦大量占據了人們的閱讀空間後,在市場中與文字處於並行銷售地位的漫畫書如此風騷,充分說明文字之厄運真是背到了家!


這不是菲薄漫畫書,但從坊間出現的漫畫書來看,它了不起只是速食文化的一種罷了,像小製作的肥皂劇,狼吞虎嚥般追求其情節後,什麼也沒有留下。過去漫畫書
稱為「小人書」,表示漫畫所表達的只是一個簡單的邏輯,僅適合兒童閱讀;現在的漫畫書雖然多樣多面,但仍不脫一些簡單的邏輯,正需要接受思想訓練的青年卻
沉醉在這個簡單的邏輯裡,不只說明這些人的懶惰,也說明這些人之幼稚一如兒童。


包括文學在內的一切偉大著作,無不依賴文字,文字能深刻、細膩地傳達和表達人們所已知或未知的事物與感情,歌德曾認為豐富的人生,就是每天讀一首詩,因為
透過讀詩,才能感受到文字予人的痛快淋漓。中國文字歷數千年錘鍊,使其不只是一種溝通的工具,更自成為一種文化。一個捨棄閱讀文字的人,不論他有多高成
就,也只是技能上的,不是思想上的;心靈貧乏的人生,絕不是個完美的人生!


尤其令人憂心的是,長期滿足在漫畫式趣味裡的人,將對問題的看法簡單化、神話化。
大學生的程度越來越低,低到和國中、小生搶讀漫畫書,這不只是文字的厄運,恐怕還是思想弱化的徵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無可否認, 對大部份人來說, 動漫是一小撮怪胎們(我自認是怪胎)的惡趣味. 然而, 大概上文的作者也沒對動漫, 對傳統文學作深入理解就妄下判斷, 實在令人失望. 以下是從某著名論壇輯錄的:



'''

先說作者對漫畫的不理解

單說故事文學, 可以用來表達的媒體有很多. 文字(小說), 文字 + 真人演出(舞台劇, 戲曲), 聲音(廣播劇), 文字 + 實物影像(電影), 文字 + 圖像(漫畫), 文字 + 圖畫影像 + 聲音(動畫), etc. 其實漫畫只不過是用來傳達的媒體不同罷了, 媒體只是媒體, 媒體之間沒有高深低俗與手法高手法低之分


再說作者對傳統文學的理解不全面

傳統文學的質素其實非常不一, 但被傳誦的就只有好作品, 不去研究的讀者就只會看到好作品, 而會忽略了一些差的作品(confirmation bias). 其實傳統文學中低B低俗之作多的是, 就算是蘇軾也有不少低俗應酬之作, 但只看選集而不看全集的人又如何可得知這類作品的存在? 所以, 作品好壞, 不在於媒體

至於為何傳統文學都是文字, 那是因為文字最易於流傳, 尤其是印刷技術不足(指圖像印刷)的古代. 想想戲曲, 現在看到的就只有劇本, 我們可以知道那時演員的細緻演技嗎?

甚至, 不少文體/媒體, 如詞曲小說, 也不是一開始就入流的. 當然, 那些文體/媒體柀認同是與文人的介入有關的, 但這又說明了, 作品好壞, 不在於媒體, 有高手肯在那媒體上創作, 那媒體自然會有好作品產生; 但我們不能阻止低手創作的自由, 自然, 也同時會有差的作品

我們現在看莎士比亞的劇作,不論舞台演出還是劇本,或是金庸、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,都會被人說「有文化」,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,那些作品在面世當日,是被當時的「文化人」大罵「低俗」呢?只是由於它們是高手創作,加上極之流行,兩者結合,才使它們能面對時間之洪流而流傳至今?

九流十家就是在說那時小說家不入流

詩不是經孔子編輯和詮釋的話那來受到注目; 不是成為過科舉考試文體的話那來那麼多高手創作 (很多人忽視了, 從前是以文取士的; 想想, 如果現在考評局用回科舉的範圍形式的話, 香港人的中文水準那會低?)

詞嘛, 不就是由歌女處流行起來的嗎? 像柳永更是以俗聞名

還有, 看王實甫西廂記時, 我學會了 "頹" 是一個粗口, 意思是馬的OO....


'''


表達手法本無好壞, 何以無端生事, 罵動漫呢?

動漫之中, 言之有物, 發人深省, 感動人心之作比比皆是; 質量之佳, 不下傳統名著, 粗製濫造的肥皂劇是無法與之相比的.

然而, 接受那些無聊的肥皂劇, 名家的失敗作, 扭曲的社會, 卻唾棄一大批優質的動漫, 是說不過去的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