競爭。人生裡充滿競爭。
「競爭使人進步。」是嗎?是的。但,進步是必要的嗎?
大概是因為競爭,才需要進步。
是的。
競爭使人進步,而競爭使人需要進步。
入好的幼稚園,為的是入好的小學。
入好的小學,為的是入好的中學。
入好的中學,為的是入好的大學。
入好的大學,為的是找好的工作。
找好的工作,為的是賺高的人工。
賺高的人工,為的是好的生活。
「為的是好的生活。」
「為的是好的生活?」
「為的是好的生活!」
「為的是好的生活……」
什麼是好的生活?
真的要為競爭而生,為好生活而死?
這是進步?
這是競爭,而人生裡充滿競爭。
進步是必要的嗎?
是外力使人進步,還是什麼?
「我們必須進步。」
「為什麼?」
「因為要在社會立足。」
競爭招至進步。
進步痛苦。
進步無止境。
進步使人著魔。
進步是一種必然。
進步不會令人滿足。
可恨,活著,就要競爭,就要進步。
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
[轉載]納粹思維仍是動漫迷主導思想
(以下文章轉載自香港動漫研究所)
由回歸前的「星網漫版」時代,發展至今天網上論壇、部落格、留言板四起,在下一直都為一件很渺小卻離奇地艱巨的問題,長期身體力行,理論和實踐都不放過。這事就是以理性方法,消除動漫討論中的極端、納粹式的思維。可惜,經過十多年寒暑,這種反理性、反智的思維,仍在動漫討論中府拾皆是,甚至成為動漫討論中的霸權論述。
抱持這種納粹式主張、發表這種反智言論的動漫迷,卻經常埋怨社會上的人小覷動漫文化、看小他們。然而,社會人士會持着這種眼光,動漫迷表現出來的反智、納粹,肯定是其中一項主因。而近日,電視台播出兩套看來較受歡迎的動畫,這種反智言論又再四出冒起……
這種反智的思維,就是對本地化製作(如中文動畫歌、粵語配音、翻譯等)的歧視與謾罵。簡單來說,就是「逢中(文版本)必反」。
未審先判 比極權國家更反智
如此言論,經常都來去如潮水。每逢一些名聲較大,有較多死忠的作品,將在香港播映,這種言論就會在播映前至播映的初期,在各討論區中無孔不入地湧現。
就以新一波反智潮為例,在《俏皮劍俠小紅帽》和《彩雲國物語》播出前,有些人連看也未看過,就已開始把「終於播放了,好想知配音爛成什麼樣子」、「不要改成中文歌,一定會囧死」之類言論,填塞滿不同的討論區中。這種完全沒有看過,就先判死刑的做法,比極權國家更野蠻無理。
這批人若被逼要說原因時,就常常搬出一個似是而非的藉口:「電視台的歌曲/翻譯/配音質素一向都是差。」然而,每套作品都是獨立製作的。歌曲的填詞人、編曲人、主唱者、內容的翻譯者、配音稿件的作者、編修者等,都不一樣。即使同是甲填詞人,他填A詞填得差,不代表他填B詞也一定差,而這次B詞亦可以是另一個人填。A的質素,與B根本沒有關係。這個顯淺至極的現實情況,解釋了十多年,每次卻仍要不斷地重覆再說。
當「逢電視台必差」的藉口被攻破後,反智族群總愛找其他藉口,企圖為自己未審先判的行為護航。例如聲稱「日本的歌曲作來當然想着是給日本人唱,根本沒有想過會被香港人改為粵語歌曲」,「日本音樂變成香港人歌曲,會有一種很怪的感覺,感覺上不太配合」,企圖去支持「填中文詞本身就是錯」之說。
可憐的是,發言者不知道音樂被稱為「世界語言」,本身是跨語文性的。一首音樂,填上不同語言的歌詞,根本就是正常不過的事。不論是流行曲、動畫歌,甚至是藝術歌曲,以原曲來填上當地語言的詞,是很平常的事。對作者來說,歌曲可以在其他地域,以更有效的方法傳播,打破語言的囿限,讓作品對其他地域的朋友,能產生不同的感受,是一件好事。發言者自己未審先判覺得怪,是他一已的主觀感覺,不代表其他人覺得怪。
至於配音方面,由於配音員人數始終有限,的確會較常有甲配音員在A片及B片都有演出的情況。漸漸地,又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言論冒起:「來來去去都是那些人配,已聽膩了。」不過,即使是日本,也常有多部作品都以同一配音員(註1)配音的相同情況,這時人們就大讚、大力追捧那些日本配音員,甚至誇張得衍生至某些日本配音員的專屬「病毒」,逢該配音員配演的角色都喜愛。為什麼同一個情況,僅因為地域或所說語言的不同,而得出這麼不同的評價?這豈非雙重標準?話說回來,有多少個以配音為主要事業的配音員,一生只配過一個角色?
先入為主 無法放下偏見
相比起未看過就發言謾罵的一群,有另一批本身已不喜歡中文版本的人,會稍待一會兒──待廣告或第一集播出。只要廣告或節目的第一集播出,他們就會蜂擁到討論區上發帖,罵「翻譯譯得差」、「配音配得差」。如果有中文版歌曲,則更會說「唱得爛」、「填得爛」。呀,通常還會說「爛到極點」、「差到不知所謂」、「屎到爆」。
然而,到底差在哪裏、爛在哪裏?到底如何差、如何爛?每次看到有人為本地版本,扣上這些沒有原因、沒有論據的帽子,我就忍不住追問。每次不是被人「突然急性眼盲」裝作看不見,就是以「你看,人家日本/原版/正版多麼好」、「你比較一下就知道」、「同原文差天共地」的說話來回應。但永遠說不出哪兒是日本版較好而本地版本及不上的。或者有時,他們會以再扣帽子,來鞏固先前所扣的帽子,例如說「歌手沒國際水準」、「配音的像阿嬤」、「改作中文就是變成兒歌,侮辱原作」,但何謂「國際水準」,如何「像阿嬤」而不是其他人聽到的女孩聲,為何歌詞用較童真的角度去看就是「侮辱原作」,發言者仍無法解釋。有時我追問過這些黃金會員、VIP後的數天內,還未看到回覆,版主就已經鎖了帖,使任何人都不能再回應,我也無法再追問和討論。
這種發言,看似是「我有看過,不是逢中必反」,其實仍是逢中必反。因為他們心裏,仍然是未審先判。他們等待廣告或第一集播出,不是真的希望客觀看一遍,以公正的態度去評。他們只是《列子.說符》裏那個「疑鄰竊斧」的人:「人有亡斧者,意其鄰之子,視其行步,竊斧也;顏色,竊斧也;言語,竊斧也;動作態度,無為而不竊斧也。」然而,這個被他覺得是竊斧賊的人,卻從來沒偷過斧頭。
正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戴着有色眼鏡,才覺得本地版本差,因此他們永遠無法具體解釋差的原因──感覺是主觀的,難以完全釋之以理的。
如果真的要客觀去評論本地版本的質素,就應放下個人的喜惡、放下日文「原版」,一開始時不對作品帶有偏見,然後以一套具體的方法去衡量本地版本的質素。例如以評詞來說,可以看它的文采修辭、通暢程度、起承轉合鋪排、協音押韻能力、與動畫的關係及抒發等,得出具體的評價。這些評價是有依據的,假若被問及為何這樣評論,評論者是能從作品中指出具體的地方及因由的。而其他人也可以看到這些因由合理與否。然後,如果要比較日文版的話,則用同一套標準,把日文版再審視、衡量一次,最後才將兩者的具體得失作個比併。
至於配音的評論,會評論的人一般都不用第一集的表現來作準。不論是哪個地方的配音員,在頭一兩集時,他們都未必能完全發揮對角色的演繹,尚要一些時間揣摩,大約數集後才會完全融入角色中,發揮得淋漓盡致。當然,以工作流程來說,日本比其他地方,在準備時間、監督的解說等方面,都會較充足。但對角色的發揮,道理仍是一樣的。人們評日本的配音時,要麼就「中毒」般逢哪個日本配音員必挺,要麼則多會以配音員的整體表現來評說。但對待中文版本時,卻不見得會這樣仔細審視。
此外,由於他們只是伺機去發佈他們的先入為主看法,常見到有不少心急的人,等到他們以為已成熟的機會,就把一連串對中文版的主觀厭惡,一次過發出來,結果造成把不相干的事串成一起,相提並論的情況。比如他們看到《俏皮劍俠小紅帽》這個譯名,雖然這名字確實有點八、九十年代的風味,與潮流有點兒脫節,但有人則藉機會大說「名字改得這麼核突,配音、翻譯又怎會好呢」之謬論。
能為作品定名的人,向來是該媒體公司裏較有地位、較有話事權的人,有些合約會規定代理商和原製作公司也有決定權。而翻譯者、配音員、填詞人、主唱者等,全都不是這些有權定名的人。如果這樣相提並論也能成理,那麼,我到某商場食坊的餃子店吃飯,發現它不合我口味,我就可以立即說該食坊內的咖喱屋、甜品屋與牛肉飯店,全都煮得差嗎?
逢中必反 與希魔屠猶太人無異
未播先罵也好,伺機狂罵也好,十數年間,戰場幾經地殼變動,由星網漫版,到叻科林,到數大聊事谷群立,到大型討論區,到電視台自由講,到專屬討論區,到匿名版,到個人部落格、網上日記,謾罵之聲仍湧如潮水,不減反增。雖然,看穿他們不理性的動漫迷也多了,但反智的聲浪越趨(貌似)壯大,影響力也似乎越來越強。
那麼,到底他們在有意無意間,要造成什麼影響?
「為什麼要全改掉它的原文?原文『初始的風呦,傳遞我的訊息』不知多好聽!」
「完全囧掉!!!把田村由香里還給我們!!!」
「明明原文是『童話槍手小紅帽』,為什麼要改?」
「播回日本版會棒得多」
「根本是電視台屁股癢,一開始就不應把原裝改掉!」
然則,這些動畫迷的願望,是要聽到唱起來像「鵝悶屎塊烙滴好耳童」般不協音《彩雲國物語》主題曲:「坐廁的風『jau3』全諦餓,敵順息息錫『sik4』食錫」嗎?(原來不只不協音,連字數都不夠)是要聽到不懂中文的田村由香里說中文嗎?當然不是!他們根本是不要中文版出現,沒有中文主題曲,甚至沒有中文配音,全部以日語播出,才符合他們的要求。
不過,字幕卻是不可少的,因為他們其實不懂得日文。不然的話,就不會很傻很天真地以為原文是「初始的風呦,傳遞我的訊息」,而不是「はじまりの風よ 届けメッセージ」;以為原名是「童話槍手小紅帽」而不是「おとぎ銃士赤ずきん」。然而這些字幕,務必直譯、硬譯、死譯,搬字過紙,是否看得明白、行文是否通順並不是重點,令他們覺得這「是」「原文」才是重點。
他們要的,甚至不是麗音雙語廣播,不是說「我喜歡日文,只是要一個選擇權,讓喜歡日文與喜歡中文的人,有自己的選擇,各得其所」。否則,那時電視台作新嘗試,全套《鋼之鍊金術師》都用雙語廣播時,他們便不會鬧得這麼兇,鬧到上報、上新聞,還聲言要發起遊行了。
他們要的,就是只可以有日文聲音的出現,不許有中文聲音。這才符合他們的言論和行為。
所以除上述的言論外,他們更會喊叫:
「我不要(某動畫角色)說中文!」
「(某動畫)為什麼要在香港電視台播放!」
「說/唱中文本身就是種破壞!」
「任何動畫迷都應反對,不然的就是出賣動畫!」
彼方的作品,帶着語言不同、文化差異,來到這兒,要有較好的傳播,就必須把這些語言、文化差異克服,使受眾(讀者、聽眾或觀眾)不會譯海迷途,不明白作品要說的意思。基於自己對語言上的主觀有色眼鏡,不許某種語言出現,毫無疑問,是在削弱、限制該作品的傳播機會,粉碎作品與某地大部份受眾的有效傳意途徑,損害該作品,也損害作者的利益。
說起來,此舉與宅人的一種陰暗面吻合。有些宅人只愛炫耀自己對動漫方面的「博學」,突顯自己是「專家」,而不是希望使動漫和社會有交流,對社會有觀照、有影響。把動漫作品受眾囿限於自己的一小群人,完全符合他們的期望。難怪御宅王(Otaking)岡田斗司夫大嚷「御宅已死」。
然而,他們因為自己的喜好,或個人的自私念頭,就去干預本地語言作品本來應得的理性評價,影響日後本地作品出生的機會,這是極度可怖的思維和行為。本地的譯製人員所做的,只是產下了本地語言版本的作品。不論質素如何,這行為也不會影響原文版本已存在的現實。逢中必反的人大叫「還我田村」、「還我『初始的風』」、「還我日文」,這種叫法是不負責任的。(只是對着反智的人,還能談什麼責任?)事實上,不論是合法途徑,還是所謂的邪道,他們都有大量方法去取得他們喜愛的原文版本。本地每一個譯製人員都不會也不能使原文版本消失。
不過,要是他們得逞了,電視台、漫畫商今後都依他們主張的事來做,那麼,本地語言版本就無法製作、無法誕生出來,未出世已夭亡。屆時喜歡本地語言的人,無法透過自己熟悉的語言去接觸作品,又有誰要喊真的「還我中文版動畫」、「還我中文版歌曲」?進一步來說,本地觀眾甚至會因此而放棄接觸該作品。即使仍然接觸,作品也無法把訊息有效地傳遞給受眾。結果,對作者、作品、受眾來說,這是三輸的局面。
更何況,那群反智的人之言論、行動,是要令本地語言──他們不喜歡的語言,在動漫作品裏消失。這與納粹的希魔希特拉,用種種言論、行動,去令猶太族人──他不喜歡的種族,在國土上消失,有何異哉?也許「語言屠殺」不及「種族屠殺」般厲害──種族屠殺會看見有形的、會流出血泊的死屍;語言屠殺中,死屍則是無形的、不會流出血液的。但邏輯上、思考方式上,有什麼不同?
我,小狼,只是一個很卑微的人,相信人類有向善之心,相信人文價值,相信人類不同文化的應有空間。明白袖手旁觀、默不作聲之禍害。又剛好,喜歡動漫畫。看到這種與人文價值、與人類多元文明發展背道而馳,卻是動漫迷間司空見慣的主流勢力霸權,在下實在不能裝作沒有事。我嘗試辯之以理,希望讓這些人,回到有理的討論中;我嘗試身體力行,撰寫仔細的動漫詞評,填寫同人詞,為詞評及歌詞應怎樣寫作示範。多年來,愚公移山,力有不逮,不但影響極微,甚至成為那些不想見到中文版本出現的人,所憎恨、針對的目標。的確,世事往往是諷刺的,人生也愛跟人生觀開玩笑。
別人的評論,有不少會以展望未來作結。這一篇呢?展望未來,仍是灰暗。這種納粹式思想,仍是動漫迷間的主流霸權。對個別的人說之以理,沒問題;但要改變整個主流,妄想也。只是,相比起什麼也不做,眼睜睜看着全網動迷一片紅,這道理還是不說不得,不得不說。
註1:有人堅持日本配音員應用「聲優」一詞來稱呼。但除了說的語言及工作地域不同、偶像造星化的程度不同、被社會重視的程度不同外,他們與其他地域的配音員,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?
** 此文章屬於香港動漫研究所期刊第八期 (二零零八年四月),有關版權授權請參考版權聲明頁。**
No Tags
由回歸前的「星網漫版」時代,發展至今天網上論壇、部落格、留言板四起,在下一直都為一件很渺小卻離奇地艱巨的問題,長期身體力行,理論和實踐都不放過。這事就是以理性方法,消除動漫討論中的極端、納粹式的思維。可惜,經過十多年寒暑,這種反理性、反智的思維,仍在動漫討論中府拾皆是,甚至成為動漫討論中的霸權論述。
抱持這種納粹式主張、發表這種反智言論的動漫迷,卻經常埋怨社會上的人小覷動漫文化、看小他們。然而,社會人士會持着這種眼光,動漫迷表現出來的反智、納粹,肯定是其中一項主因。而近日,電視台播出兩套看來較受歡迎的動畫,這種反智言論又再四出冒起……
這種反智的思維,就是對本地化製作(如中文動畫歌、粵語配音、翻譯等)的歧視與謾罵。簡單來說,就是「逢中(文版本)必反」。
未審先判 比極權國家更反智
如此言論,經常都來去如潮水。每逢一些名聲較大,有較多死忠的作品,將在香港播映,這種言論就會在播映前至播映的初期,在各討論區中無孔不入地湧現。
就以新一波反智潮為例,在《俏皮劍俠小紅帽》和《彩雲國物語》播出前,有些人連看也未看過,就已開始把「終於播放了,好想知配音爛成什麼樣子」、「不要改成中文歌,一定會囧死」之類言論,填塞滿不同的討論區中。這種完全沒有看過,就先判死刑的做法,比極權國家更野蠻無理。
這批人若被逼要說原因時,就常常搬出一個似是而非的藉口:「電視台的歌曲/翻譯/配音質素一向都是差。」然而,每套作品都是獨立製作的。歌曲的填詞人、編曲人、主唱者、內容的翻譯者、配音稿件的作者、編修者等,都不一樣。即使同是甲填詞人,他填A詞填得差,不代表他填B詞也一定差,而這次B詞亦可以是另一個人填。A的質素,與B根本沒有關係。這個顯淺至極的現實情況,解釋了十多年,每次卻仍要不斷地重覆再說。
當「逢電視台必差」的藉口被攻破後,反智族群總愛找其他藉口,企圖為自己未審先判的行為護航。例如聲稱「日本的歌曲作來當然想着是給日本人唱,根本沒有想過會被香港人改為粵語歌曲」,「日本音樂變成香港人歌曲,會有一種很怪的感覺,感覺上不太配合」,企圖去支持「填中文詞本身就是錯」之說。
可憐的是,發言者不知道音樂被稱為「世界語言」,本身是跨語文性的。一首音樂,填上不同語言的歌詞,根本就是正常不過的事。不論是流行曲、動畫歌,甚至是藝術歌曲,以原曲來填上當地語言的詞,是很平常的事。對作者來說,歌曲可以在其他地域,以更有效的方法傳播,打破語言的囿限,讓作品對其他地域的朋友,能產生不同的感受,是一件好事。發言者自己未審先判覺得怪,是他一已的主觀感覺,不代表其他人覺得怪。
至於配音方面,由於配音員人數始終有限,的確會較常有甲配音員在A片及B片都有演出的情況。漸漸地,又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言論冒起:「來來去去都是那些人配,已聽膩了。」不過,即使是日本,也常有多部作品都以同一配音員(註1)配音的相同情況,這時人們就大讚、大力追捧那些日本配音員,甚至誇張得衍生至某些日本配音員的專屬「病毒」,逢該配音員配演的角色都喜愛。為什麼同一個情況,僅因為地域或所說語言的不同,而得出這麼不同的評價?這豈非雙重標準?話說回來,有多少個以配音為主要事業的配音員,一生只配過一個角色?
先入為主 無法放下偏見
相比起未看過就發言謾罵的一群,有另一批本身已不喜歡中文版本的人,會稍待一會兒──待廣告或第一集播出。只要廣告或節目的第一集播出,他們就會蜂擁到討論區上發帖,罵「翻譯譯得差」、「配音配得差」。如果有中文版歌曲,則更會說「唱得爛」、「填得爛」。呀,通常還會說「爛到極點」、「差到不知所謂」、「屎到爆」。
然而,到底差在哪裏、爛在哪裏?到底如何差、如何爛?每次看到有人為本地版本,扣上這些沒有原因、沒有論據的帽子,我就忍不住追問。每次不是被人「突然急性眼盲」裝作看不見,就是以「你看,人家日本/原版/正版多麼好」、「你比較一下就知道」、「同原文差天共地」的說話來回應。但永遠說不出哪兒是日本版較好而本地版本及不上的。或者有時,他們會以再扣帽子,來鞏固先前所扣的帽子,例如說「歌手沒國際水準」、「配音的像阿嬤」、「改作中文就是變成兒歌,侮辱原作」,但何謂「國際水準」,如何「像阿嬤」而不是其他人聽到的女孩聲,為何歌詞用較童真的角度去看就是「侮辱原作」,發言者仍無法解釋。有時我追問過這些黃金會員、VIP後的數天內,還未看到回覆,版主就已經鎖了帖,使任何人都不能再回應,我也無法再追問和討論。
這種發言,看似是「我有看過,不是逢中必反」,其實仍是逢中必反。因為他們心裏,仍然是未審先判。他們等待廣告或第一集播出,不是真的希望客觀看一遍,以公正的態度去評。他們只是《列子.說符》裏那個「疑鄰竊斧」的人:「人有亡斧者,意其鄰之子,視其行步,竊斧也;顏色,竊斧也;言語,竊斧也;動作態度,無為而不竊斧也。」然而,這個被他覺得是竊斧賊的人,卻從來沒偷過斧頭。
正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戴着有色眼鏡,才覺得本地版本差,因此他們永遠無法具體解釋差的原因──感覺是主觀的,難以完全釋之以理的。
如果真的要客觀去評論本地版本的質素,就應放下個人的喜惡、放下日文「原版」,一開始時不對作品帶有偏見,然後以一套具體的方法去衡量本地版本的質素。例如以評詞來說,可以看它的文采修辭、通暢程度、起承轉合鋪排、協音押韻能力、與動畫的關係及抒發等,得出具體的評價。這些評價是有依據的,假若被問及為何這樣評論,評論者是能從作品中指出具體的地方及因由的。而其他人也可以看到這些因由合理與否。然後,如果要比較日文版的話,則用同一套標準,把日文版再審視、衡量一次,最後才將兩者的具體得失作個比併。
至於配音的評論,會評論的人一般都不用第一集的表現來作準。不論是哪個地方的配音員,在頭一兩集時,他們都未必能完全發揮對角色的演繹,尚要一些時間揣摩,大約數集後才會完全融入角色中,發揮得淋漓盡致。當然,以工作流程來說,日本比其他地方,在準備時間、監督的解說等方面,都會較充足。但對角色的發揮,道理仍是一樣的。人們評日本的配音時,要麼就「中毒」般逢哪個日本配音員必挺,要麼則多會以配音員的整體表現來評說。但對待中文版本時,卻不見得會這樣仔細審視。
此外,由於他們只是伺機去發佈他們的先入為主看法,常見到有不少心急的人,等到他們以為已成熟的機會,就把一連串對中文版的主觀厭惡,一次過發出來,結果造成把不相干的事串成一起,相提並論的情況。比如他們看到《俏皮劍俠小紅帽》這個譯名,雖然這名字確實有點八、九十年代的風味,與潮流有點兒脫節,但有人則藉機會大說「名字改得這麼核突,配音、翻譯又怎會好呢」之謬論。
能為作品定名的人,向來是該媒體公司裏較有地位、較有話事權的人,有些合約會規定代理商和原製作公司也有決定權。而翻譯者、配音員、填詞人、主唱者等,全都不是這些有權定名的人。如果這樣相提並論也能成理,那麼,我到某商場食坊的餃子店吃飯,發現它不合我口味,我就可以立即說該食坊內的咖喱屋、甜品屋與牛肉飯店,全都煮得差嗎?
逢中必反 與希魔屠猶太人無異
未播先罵也好,伺機狂罵也好,十數年間,戰場幾經地殼變動,由星網漫版,到叻科林,到數大聊事谷群立,到大型討論區,到電視台自由講,到專屬討論區,到匿名版,到個人部落格、網上日記,謾罵之聲仍湧如潮水,不減反增。雖然,看穿他們不理性的動漫迷也多了,但反智的聲浪越趨(貌似)壯大,影響力也似乎越來越強。
那麼,到底他們在有意無意間,要造成什麼影響?
「為什麼要全改掉它的原文?原文『初始的風呦,傳遞我的訊息』不知多好聽!」
「完全囧掉!!!把田村由香里還給我們!!!」
「明明原文是『童話槍手小紅帽』,為什麼要改?」
「播回日本版會棒得多」
「根本是電視台屁股癢,一開始就不應把原裝改掉!」
然則,這些動畫迷的願望,是要聽到唱起來像「鵝悶屎塊烙滴好耳童」般不協音《彩雲國物語》主題曲:「坐廁的風『jau3』全諦餓,敵順息息錫『sik4』食錫」嗎?(原來不只不協音,連字數都不夠)是要聽到不懂中文的田村由香里說中文嗎?當然不是!他們根本是不要中文版出現,沒有中文主題曲,甚至沒有中文配音,全部以日語播出,才符合他們的要求。
不過,字幕卻是不可少的,因為他們其實不懂得日文。不然的話,就不會很傻很天真地以為原文是「初始的風呦,傳遞我的訊息」,而不是「はじまりの風よ 届けメッセージ」;以為原名是「童話槍手小紅帽」而不是「おとぎ銃士赤ずきん」。然而這些字幕,務必直譯、硬譯、死譯,搬字過紙,是否看得明白、行文是否通順並不是重點,令他們覺得這「是」「原文」才是重點。
他們要的,甚至不是麗音雙語廣播,不是說「我喜歡日文,只是要一個選擇權,讓喜歡日文與喜歡中文的人,有自己的選擇,各得其所」。否則,那時電視台作新嘗試,全套《鋼之鍊金術師》都用雙語廣播時,他們便不會鬧得這麼兇,鬧到上報、上新聞,還聲言要發起遊行了。
他們要的,就是只可以有日文聲音的出現,不許有中文聲音。這才符合他們的言論和行為。
所以除上述的言論外,他們更會喊叫:
「我不要(某動畫角色)說中文!」
「(某動畫)為什麼要在香港電視台播放!」
「說/唱中文本身就是種破壞!」
「任何動畫迷都應反對,不然的就是出賣動畫!」
彼方的作品,帶着語言不同、文化差異,來到這兒,要有較好的傳播,就必須把這些語言、文化差異克服,使受眾(讀者、聽眾或觀眾)不會譯海迷途,不明白作品要說的意思。基於自己對語言上的主觀有色眼鏡,不許某種語言出現,毫無疑問,是在削弱、限制該作品的傳播機會,粉碎作品與某地大部份受眾的有效傳意途徑,損害該作品,也損害作者的利益。
說起來,此舉與宅人的一種陰暗面吻合。有些宅人只愛炫耀自己對動漫方面的「博學」,突顯自己是「專家」,而不是希望使動漫和社會有交流,對社會有觀照、有影響。把動漫作品受眾囿限於自己的一小群人,完全符合他們的期望。難怪御宅王(Otaking)岡田斗司夫大嚷「御宅已死」。
然而,他們因為自己的喜好,或個人的自私念頭,就去干預本地語言作品本來應得的理性評價,影響日後本地作品出生的機會,這是極度可怖的思維和行為。本地的譯製人員所做的,只是產下了本地語言版本的作品。不論質素如何,這行為也不會影響原文版本已存在的現實。逢中必反的人大叫「還我田村」、「還我『初始的風』」、「還我日文」,這種叫法是不負責任的。(只是對着反智的人,還能談什麼責任?)事實上,不論是合法途徑,還是所謂的邪道,他們都有大量方法去取得他們喜愛的原文版本。本地每一個譯製人員都不會也不能使原文版本消失。
不過,要是他們得逞了,電視台、漫畫商今後都依他們主張的事來做,那麼,本地語言版本就無法製作、無法誕生出來,未出世已夭亡。屆時喜歡本地語言的人,無法透過自己熟悉的語言去接觸作品,又有誰要喊真的「還我中文版動畫」、「還我中文版歌曲」?進一步來說,本地觀眾甚至會因此而放棄接觸該作品。即使仍然接觸,作品也無法把訊息有效地傳遞給受眾。結果,對作者、作品、受眾來說,這是三輸的局面。
更何況,那群反智的人之言論、行動,是要令本地語言──他們不喜歡的語言,在動漫作品裏消失。這與納粹的希魔希特拉,用種種言論、行動,去令猶太族人──他不喜歡的種族,在國土上消失,有何異哉?也許「語言屠殺」不及「種族屠殺」般厲害──種族屠殺會看見有形的、會流出血泊的死屍;語言屠殺中,死屍則是無形的、不會流出血液的。但邏輯上、思考方式上,有什麼不同?
我,小狼,只是一個很卑微的人,相信人類有向善之心,相信人文價值,相信人類不同文化的應有空間。明白袖手旁觀、默不作聲之禍害。又剛好,喜歡動漫畫。看到這種與人文價值、與人類多元文明發展背道而馳,卻是動漫迷間司空見慣的主流勢力霸權,在下實在不能裝作沒有事。我嘗試辯之以理,希望讓這些人,回到有理的討論中;我嘗試身體力行,撰寫仔細的動漫詞評,填寫同人詞,為詞評及歌詞應怎樣寫作示範。多年來,愚公移山,力有不逮,不但影響極微,甚至成為那些不想見到中文版本出現的人,所憎恨、針對的目標。的確,世事往往是諷刺的,人生也愛跟人生觀開玩笑。
別人的評論,有不少會以展望未來作結。這一篇呢?展望未來,仍是灰暗。這種納粹式思想,仍是動漫迷間的主流霸權。對個別的人說之以理,沒問題;但要改變整個主流,妄想也。只是,相比起什麼也不做,眼睜睜看着全網動迷一片紅,這道理還是不說不得,不得不說。
註1:有人堅持日本配音員應用「聲優」一詞來稱呼。但除了說的語言及工作地域不同、偶像造星化的程度不同、被社會重視的程度不同外,他們與其他地域的配音員,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?
** 此文章屬於香港動漫研究所期刊第八期 (二零零八年四月),有關版權授權請參考版權聲明頁。**
No Tags
訂閱:
文章 (Atom)